簡述:ABC法則揭示了當我們遇到一個外界刺激時,我們是如何在不察覺的情況下運作的。這種思維慣性是我們缺少醒覺而自發形成的思維模式。這種不察覺的思維慣性有的時候阻礙著我們,使我們產生負面情緒,采取無效行動。當我們學會了新ABC法則的時候,我們能夠更清晰的的看清楚是什么觸發了我們的負面情緒,從而讓我們有更多的選擇,擺脫負面情緒同時增加處理事件的能力,看到更多可能性。
A:Activating Event 表示觸發事件
B:Beliefs 表示信念
C:Consequence 表示我們的反應
A: 孩子犟嘴、不聽話
B: 這是固執已見,和父母唱對臺戲
C: 發脾氣、憤怒
慣性思維模式:
孩子犟嘴不聽話惹得我發怒,當然是他不對,他不該自以為是,我行我素。
是A孩子犟嘴不聽話的這個觸發事件使C讓我發脾氣,這件事情發生原因是B這是固執已見,和父母唱對臺戲就是不對。
心理咨詢師:“孩子犟嘴、不聽話如何令到你生氣呢?”
來訪者:“是因為孩子固執已見,和父母唱對臺戲”
來訪者:“所以我才生氣的呀”
心理咨詢師:“同樣是孩子犟嘴不聽話,同時是:孩子在青春期期望獨立,追求自我,是富有個性的表現。現在你的情緒是什么?
來訪者:“不生氣了,而且有些替他高興,因為他開始長大了。”
心理咨詢師:“同樣的孩子犟嘴、不聽話怎么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呢?”
來訪者:“我知道了,是因為我的信念不同,我的想法不同”。
表面上看起來都是別人導致了自己情緒的產生和反應,而實質上通過我們上面的例子,大家就可以了解到,不是事情導致了情緒的產生,同樣的事情,我們卻能有完全不同的情緒,決定我們反應的是我們自己的信念。所以我們透過內在的覺察。當事件引發了我們的情緒的時候,就問問自己:這件事觸動了我內在的什么信念呢?而不是去問:為什么你會這樣對我?你怎么能這樣呢?因為,我們無法控制別人如何做,但我們卻能夠調整我們自己的信念來改變我們自己的感受。(每個人做一個選擇和采取什么行動都有其正面動機。如果我們有這樣一個有效的信念,我們就更能夠掌控自己的情緒了。)
因此,現在就有了新的ABC法則:
A:Awareness 覺察
B:Beliefs 信念
C:Choices 選擇
關于兒子做作業慢:
A 孩子做作業慢,可能是沒有讓他把做作業快速做完的動力。
B 讓孩子自己決定自己的時間,他會更有主動性。
C 孩子可以自己選擇做多久,做完還何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。
新的ABC法則,當我看到孩子做作業慢的時候,我就有了覺察:A孩子慢慢做作業他的動機是什么呢?哦,有可能是因為反正做完了,也不能出去玩、也不能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時間,那就干脆慢慢做好了。當我們覺察到這一點的時候,我們開始啟用新的信念:B孩子應該由他自己來決定自己的作業時間。于是我的新選擇就是:C兒子啊,你今天可以自己決定自己做作業的時間,不管你做多久,做完后你就可以自己做你喜歡的事情了。
接下來,你就看到:孩子本來要做一個小時的作業,半小時就完成了,再接下來,他就開心的去外面和小朋友去玩了,你發現原來事情可以有完全不一樣的結果。這就是我們新的ABC法則